保密工作无小事 “指尖”泄密需防范 | ||
| ||
“保密故事大家讲”体会之六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互联网通信工具已悄然走进了千家万户,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通信进入机关单位,为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部分工作人员或出于炫耀,或贪图方便,或麻痹大意,通过微信等方式储存、处理、传输涉密信息,违反保密管理规定,导致泄密案件发生。警醒每一个人务必筑牢保密意识防线、严守保密文件规定,尤其是公职人员一定要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是我们制作视频《指尖下的泄密》的初衷。 在视频筹备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大部分的信息泄露是“无意识”的。当事人普遍认为自己不身处要害部门,不掌握核心机密,主动防护意识薄弱。在众多的泄密案件中,又以文件起草阶段为微信泄密最高发的环节,许多当事人通过微信向领导、同事征求意见,“天真”地认为将涉密文件信息发给本该知晓此信息的同事是安全的,不会造成涉密信息的泄露扩散。殊不知,这些涉密信息一旦上了网络,无论是点对点发送还是群发,本质上没有区别,都已处于泄密危险之中了。因此,本视频我们就从起草文件时“不经意”的一个泄密行为来展开叙述。 视频中主人公小王看似不经意的随便一拍、随手一传,却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对单位和自身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这看似“不经意”的背后,是当事人漠视保密法律法规,对发生泄密后果心存侥幸、麻痹大意或放任自流等主观心态作祟。机密文件往往事关一个单位的底牌、命门,一旦失守将满盘皆输。 针对近年来泄密案件数量不断攀升的态势,机关单位有必要开展专项保密教育,让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微信等互联网通信设备的开放性质,普及信息与网络管理保密知识技能,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严把关,原则上不使用微信群办公。因工作特殊、确有需要的,应依申请组建工作群,写明用途、准入范围及责任人等信息,交流内容严格限定为周知性的一般信息,禁止传播一切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信息。 二是严管控,压实保密管理主体责任。确定群主为群管理员,发布群公告,明确保密要求。监督群内信息发布情况,发现涉及国家秘密或工作机密内容的,第一时间提醒撤回并向本单位保密工作机构报告。 三是严要求,提高单位人员的风险意识。确保人人牢固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意识,常紧“保密弦”,常念“保密经”,常敲“保密钟”,做到警钟长鸣,全面提高保密意识和防范能力。 国家税务总局东阳市税务局 包蕾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