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做一名保密战线的红色传令兵 | ||
| ||
“保密故事大家讲”体会之一 我叫蒋辉庭,1934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15岁参加革命队伍。在党的领导下,无论是进军大西南,参加抗美援朝,还是来到地方工作,亦或是离休后,我都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保密战线的革命老兵。在今年“保密故事大家讲” 活动中,讲了《红色传令兵》故事。 1949年5月,我被36师军政干校录取。班上总共有六七十人,当时学习内容有毛主席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发展史》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战士必须要绝对忠诚,一名机要保密人员必须要严守。老师也曾用“一字之差,人头滚滚”这样分量很重的语言来告诫我们。 1951年7月,由于朝鲜战场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川东军区抽调了20余名机要人员赴朝参战。我在川东军区司令部任见习译电员,有幸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并获组织批准。7月底,我们到达中朝边境城市安东(现为丹东)。在安东紧张地进行入朝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临行前,留守处领导向我们详细地交待了入朝作战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就是要注意保密,此次入朝作战不得暴露自己的解放军身份,帽徽、胸章、照片和笔记本等一律上交留守处代为保管,片纸只字都不能带入朝鲜。二是要注意防空,此次行军要昼伏夜行,身上不得有任何反光的东西,以免暴露目标,遭空袭。三是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搞好与朝鲜人民的团结。 我们的工作性质是保密的,要求十分严格。我还记得当时的三大保密纪律:一是“二人同行制”,外出必须二人同行,不允许单独活动;二是“三人焚烧制”,用过的草稿和废纸等,必须有三人同时在场监烧,不能剩下片纸只字;三是“私人信件审查制”,来往信件必须先经领导审阅,确认没有问题才能交给本人或寄出,哪怕是恋爱信,也概莫能外。因为工作和保密要求,我们很少与外界接触,工作虽然单调,但我们深知自己的工作十分严肃且责任重大,容不得有半点差错,大家都十分敬业,也不敢有半点马虎。 1972年,我转业回到家乡,先后在原建德县工交局、县经委、县府办、县人大等多个岗位上担任过领导职务。期间,我依然十分重视保密工作,这是底线,更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近年来,我时常会想起以前和战友们一起译电的场景,带着这份情感,我经常会同建德市保密战线的年轻同志交流工作,讲述我当年在战场上的点点滴滴。 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红色交通线”的历史与今天的安全保密工作一脉相承,希望我的一些经历分享能让大家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即使在今天,保守党和国家秘密依然十分重要。 建德市保密局 蒋辉庭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