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密文化 >> 理论研讨

莫为一时之“快”挑战保密底线——正确处理保密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发布日期:2024-09-14浏览次数:

文件通知“快”下发,信息材料“快”上报,业务事项“快”沟通,你是否在争分夺秒快节奏工作中,不经意间在互联网、微信、钉钉(浙政钉)中传输了涉密敏感文件信息资料呢?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让工作效率乘上了“时代东风”,对“快”的追求充斥于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近年来,一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因盲目求快、贪图方便,屡屡发生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行为,相关人员被严肃查处,在各地各部门引起较大震动。有人觉得委屈,有人感到困惑,甚至有人心存腹诽。

由此,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保密与效率的关系?

1.png

保密和效率的矛盾冲突显而易见。一方面,为了保密,必然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这些措施也会增加运转成本,降低效率。另一方面,为了效率,有的人在流程上会打“擦边球”,给保密带来了风险。在现实中,保密与效率并非水火不容,只要平衡得当,常常也能实现双赢。问题是,在保密与效率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能打“擦边球”,舍“保密”而求“效率”吗? 

我们不妨先讲一个事理。高速公路,给人们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允许机动车行驶而不允许非机动车行驶的规则,大家都懂,也会遵守。原因很简单:机动车是“铁包人”,上高速公路是相对安全的;非机动车是“人包铁”,上高速无疑是送命。同样,互联网也是“好东西”,给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但并不意味着什么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传。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只要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就能轻易地截获还原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信息。如果在互联网上传输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个人隐私,无异于裸奔,后果不堪设想。

保密与效率,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保密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是决定成败安危和永续发展的“1”,而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0”。没有保密这个“1”作保障,效率再高也是“0”。
放眼当今世界,远有国外政要的“闺蜜门”“邮件门”的殷鉴未远,近有国内数据泄露、微信泄密的警钟常鸣。惨痛案例一再警示我们:追求效率,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保密为代价,一味求“快”而忽视保密工作,必将给国家安全和利益蒙受损害,也给自己的前途命运蒙上阴影。
  我国对网络通信中的保密管理有严明的戒尺。互联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公共信息网络,以及没有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都无法确保传递的安全,不能用来传递国家秘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明确规定:禁止未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采取有效保密措施,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违规传密行为屡禁不止,反映出一些地区、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保密法纪观念淡薄、保密知识常识缺乏,或是麻痹大意,或是熟视无睹,或是心存侥幸,或是无知无畏。说到底,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安全与效率的关系。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为有效防范和杜绝失泄密风险隐患,护航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级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乃至全体公民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共筑安全保密防线。
  严于“抓责任”。保密工作主体责任是各级机关、单位,抓好保密工作责无旁贷。该建立的制度没有建立,该开展的工作没有开展,该监管的没有监管,该查处的没有查处,结果必然会导致保密防线失守,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失。一个单位保密工作要做好,首先领导干部要带头,既要以身作则,又要传导责任,落准到人、落细到事、落实到岗,切莫让主体责任“打水漂”“轮空转”。
  勇于“揭里子”。保密工作,不在表面的“台账留痕”,而在内在的“精准细实”。要坚持“刀刃向内 ”,敢于揭开本机关、单位的“里子”,常态化开展保密自查检查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不丢掉任何一个盲点,不留下任何一个隐患,及时有效防范、化解、消除各类失泄密风险隐患,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力戒排查不认真、落实不彻底、整改不到位。
  善于“强科技”。“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科技的较量。科技水平上不去,只能望洋兴叹。要做好新时代保密工作,关键靠保密科技支撑,该配备的涉密信息设备就应该配备到位,该建设的涉密信息网络就应该尽快建设,不断提高保密技术防控水平,增强各类技术窃密手段的防控能力。
  精于“严管理”。一些发生失泄密行为较多的机关、单位,大多存在执行制度不严格、日常监管不到位、工作措施不落实等问题,保密管理“一团糟”。做好保密工作,贵在经常,重在落实,把涉密人员管理、涉密网络管理、定密管理等各项要求落实落细。以单位的微信群、“浙政钉”保密管理为例,要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要求,始终瞪大眼睛“见微知著”,警惕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勤于“壮筋骨”。新时代保密工作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保密工作形态业已式微,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给保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挑战,我们面临许多懵懂和未知。只有不断学习掌握保密科技知识,知悉保密法律法规,养成保密良好习惯,厚植保密文化素养,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日益艰巨复杂的保密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守护国泰民安、岁月静好。

保密防线,如同道路之护栏、江河之堤坝,一旦僭越,必有车毁人亡之虞。每天,我们匆匆用手机或计算机发送文稿前,不妨先静心问一下:这符合安全保密要求吗?长此以往,于国于己,幸莫大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