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柴房里秘密翻译《共产党宣言》 | ||
| ||
按语:保密工作应党而生、伴党而行、为党而兴,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从党的初创时期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保密工作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为了充分从红色保密文化遗产中汲取精神滋养,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的保密工作,从本期开始,“浙江保密”将立足浙江、放眼全国,推出“红色保密故事系列”,与大家一起分享和感受革命年代那些惊心动魄、英勇无畏的保密故事,探寻和继承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辈用智慧和生命凝聚的保密红色基因。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在春日“阅”见美好,以故事解出“密”语。1920年春末,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陈望道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秘密地把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变成了方块文字。 毛泽东在1936年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主席提到的三本书中,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混乱动荡的岁月里,有位青年 “离经叛道” 陈望道6岁起就进村里的私塾攻读四书五经,中学毕业后又到上海潜心进修英语,并在1915年初赴日本留学,先后在几所大学里学完了法律、哲学、经济、文学、数学、物理等课程。在留学期间,他结识了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渐接受新思潮,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陈望道(1891-1977) 后来,陈望道结束了在日本的4年半留学生活,回到杭州,担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语文教员。这时,五四浪潮已冲击杭州,他立即投身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与其他进步教师一起,进行语文教学的革新。但浙江反动当局认为一师的改革“离经叛道”,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向新派教师问罪,并由此引发了闻名全国的“一师风潮”。事后,陈望道等进步教师因此被迫离开学校。 1920年2月初,陈望道忽然接到《民国日报》社经理兼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的来信,称戴季陶约请陈望道为《星期评论》周刊翻译《共产党宣言》。精通日语、英语又有出色汉语功底的陈望道,当仁不让地接下了这份委托。不多时,上海方面向他提供了戴季陶自购的那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翻译底本 隐秘无闻的柴房里,真理的 香甜之味氤氲 五四运动后特别是受杭州“一师风潮”的影响,浙江政府当局加强了对进步报刊和新文化宣传的管制。因此,翻译《共产党宣言》必须在秘密中完成。 陈望道回到老家义乌分水塘,他家的房子是“工”字形的,中部一间是客厅,人来人往比较嘈杂。为了保证翻译工作的绝对安全,他躲进了僻静的柴房,由母亲送来一日三餐和茶水,打算在这里“安营扎寨”。柴房内,半间堆着柴草,既没桌子也无床,墙壁积了厚厚的灰尘,四周布满蜘蛛网。经过一番整理打扫后,他干脆把一块铺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工作时,把一应所需摊在板面上,倒也施展得开,在泥地上铺几捆稻草,算是凳子,累了就往板上一躺,权作卧榻。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山区里更添几分寒意,陈望道那只握笔的手时常被冻得不听使唤。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他孜孜不倦地进行翻译,秘密地把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变成方块文字。 有一天,母亲特地包了粽子,配了些家乡特产红糖,给陈望道补补身体。母亲把粽子和红糖送进去后,过了一会儿,在屋外问道:“是不是还要加点糖?”就听陈望道说:“够甜,够甜了!”等到母亲进去收拾碗碟时,只见陈望道满嘴都是黑乎乎的,原来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作红糖,拿粽子蘸着给吃了! 就这样,陈望道在寂静无人的环境中,忘我地一字一字斟酌和推敲,“花了比平时多5倍的功夫”,终于在1920年4月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文的翻译工作。 风潇雨晦的前路中,透出一束 共产主义的微光 《共产党宣言》译稿在正准备交《星期评论》连载时,不料,《星期评论》的进步倾向受到当局的注意,被迫停刊,发表之事就告吹了。 就在这时,共产国际东方局派魏金斯基来中国,他的使命是联系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组织诞生了,陈望道是8位成员之一。小组成员们认识到,要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就急需将《共产党宣言》印出来。魏金斯基也极为重视,当即筹措一笔出版经费,于1920年8月正式出版。初版1000册,很快销售一空。一个月后再版,又印了1000册。 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从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里,随处可见一些白话文修辞学风气的精彩语句,如“有产者及无产者”,“宗教的热忱,义侠的血性,儿女的深情,早已在利害计较的冰水中淹死了。”等等,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后,这本仅万余汉字的小册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建设,对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成长,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