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茳冒险送电台 | ||
| ||
陈书茳,浙江鄞县(今宁波市海曙区)人,从事小学教育,无线电爱好者,爱国进步人士。1928年任鄞县教育局督学,他厌恶衙门积习,不到一年辞职,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并在宁波西大街开设鹦鹉电料行。后任佛教孤儿院院长和梅园乡中心小学校长,设立无线电工作研究室,作为教学基地。 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为及时建立与党中央、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通信联络,浙东区党委交给三北总办事处主任金如山采购无线电收发报机等通信工具的任务。可宁波沦陷后,日本占领军把收音机及其零部件都作为军事物资严加管制,更不许出售无线电收发报机等整套通信工具,因此相关设备在当地农村和宁波城区都无法购得。 金如山接到浙东区党委的任务后,想到了陈书茳,想请他设法从各方面寻找无线电器材,拼装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于是金如山写了封信,派专人送到鄞县古林陈书茳家中。 陈书茳收到信后,回信表示很高兴能为抗日救国大事效力,并立即把沦陷时从宁波城区电料行搬到农村储存的几箱零件拿出来,拣出一些有用的,又到无线电工作研究室找来一些零件,经过几天的努力,成功安装了一台40米波长的电子管收发报机。 如何把这台收发报机送到三北交给金如山?在当时日伪占领区,交通要道、车站、码头都设有敌人据点、岗哨,不要说整台无线电收发报机,就是一两个电子零件若被日军查出,就有杀头的危险。 陈书茳找到好友马立祥商量,马立祥同意陪他一起去三北。1942年9月的一天,两人装扮成修理眼镜、钟表的小贩,各提着藤箱和网篮,把收发报机零件器材拆散放在工具箱夹层内,与一些钟表、眼镜、零件及修理工具混在一起,绕道乡野小路和山路,按照金如山提供的联络点送过去。 两人行至大西坝准备渡江时,一个伪军班长走来翻藤箱,挑了一只手表,拿起看了又看,还往手上套。陈书茳看在眼里,便说,长官若要修表,我可为你修;如果喜欢这只表,就便宜些卖给你。伪军班长说,表是喜欢的,钱没有带。陈书茳明白,忙说先拿去用,下次我回来给钱,要开船了,为了生意,我先过江。伪军班长同意后,陈书茳和马立祥赶快提起藤箱和网篮上了船,渡过了姚江。下午5点找到了第一个联络点葛维裘老家。 在葛维裘父亲的安排下,第二天下午4时,陈书茳和马立祥越过慈镇边界,到达镇北龙山小学第二个联络点,这里已是三五支队的游击区。在联络站站长派员陪送下,至夜深,在一座大祠堂里,他们见到了金如山,圆满完成了送通信工具的任务,为支持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立了大功。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